古今变迁,清明节科技类文明祭扫活动可以有哪些?
1、传说人物全息复活,穿越现代再现传说场景
本身最初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约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476年)。介子推是晋文公的忠实追随者。曾在晋文公流亡时期,从自己的大腿上切肉救主,煮给晋文公吃,以防止他挨饿。侯老晋文公执政,介子推却不愿上朝为官一心回家照顾老母,晋文公本着心中有愧的心里来到介子推老家防火烧林逼他出山,谁知介子推宁愿一死也不肯出山,命丧于一颗大柳树旁。晋文公看到后大哭后悔,围绕着介子推哭拜,并在树洞中发现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纪念这一天,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不许生火只吃冷食,一句长清明也赋予了这个日子的深层含义。中光千云认为如果通过全息技术将主角人物再现,可以让传说故事更加动人,并且来访扫墓的小朋友们还可以学习历史故事,在与历史人物的互动交流中感受节日背后的文化价值。
2、如何通过全息技术获得更好的扫墓活动体验
让清扫墓碑更有情感
其实清扫墓碑的习俗是因为在古代墓碑大都位于山林之中,周围很容易杂草丛生,每年一次的打理则非常必要。而在现今的城市中,墓园通常有管理人员长期维护,人们无需耗费大量的精力和体力进行“清理”工作。因而,中光千云建议在使用全息复活技术的墓园中,人们在清扫传统墓碑后,移步到线下的全息光场裸眼空间,与逝者的全息真身见面,让祭扫进行中的情感交流更加丰富。
3、通过全息技术线下制作数字贡品开展清明活动
如前所述,由于节日早期与冷食节或寒食节(Hánshíjié)有关,人们传统上只在清明节期间吃冷食。在中国南部庆祝节日时,人们通常吃青团(qīngtuán),这是用糯米和大麦草或中国艾草制成的圆形、粘稠和略带甜味的绿色团子。团子经常塞满某种馅料,比如甜红豆酱。
此外吃馓子(sǎnzi)也很受欢迎。这些是油炸的咸面团,提前煮熟,并冷却和干燥。因为每个松脆的扭曲都是由多股细细的面团组成的,所以每个馓子看起来都像稻草,撒子经常用芝麻调味。
上述类型手工活动同样可以在数字空间完成,人们可以带领小朋友制作数字青团和数字撒子,在全息空间中学习制作流程形成数字贡品并摆放于逝者身边创造新的回忆,而回家后也可以根据刚刚所学的知识动手制作晚餐。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